湖南晨曦红色教育培训中心联系方式:15084847866
晨曦红色教育

业务版块 → 红色教育 → 产品推荐 返回》

私人定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湖南红色教育培训]活动方案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湖南晨曦红色教育特别为大家私人定制-[湖南红色教育培训旅游、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具体活动方案如下,感兴趣的朋友请往下看吧。

抗战景点介绍
(一)岳麓山长沙会战遗址
(1)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战时指挥所遗址
    位置:位于岳麓山清风峡爱晚亭后的山洞内。
    1941年12月30日,薛岳为就近指挥督战将指挥部从长沙的二里牌搬迁至此,这里成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最高指挥中心。指挥所现遗存部分为防空洞,券顶花岗岩结构,占地面积30平方米,外门系卯榫门框,花岗岩质地,厚重坚固,门框高1.8米,宽1.5米,洞高2.2米,深15米,花岗岩券顶,沙石地面,极其隐蔽。 
(2)长沙会战碑
    位置:位于响鼓岭石亭内。
    碑高2.35米,宽1米,花岗岩护框,碑两面玻璃罩护,碑正面篆刻“长沙会战碑”五字,正反两面均有文字,记述了1939年9月,日寇以十八万之众,兵分六路会攻长沙,当时国民党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起抗日,忠勇用命,合围设伏,取得歼敌三万的胜利等相关历史。 
(3)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位置:位于岳王亭后山坡,原为“十五师剿匪阵亡将士公墓”。
    1946年为纪念在抗战中阵亡的73军全体阵亡将士而建。墓前有百数十级宽阔的石级导入,左右各有墓门,墓区十分宽敞。墓塔高约6米,正面刻有王东原所题写的“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的墓名,左右侧刻有“精神不死”“风云长护”的赞语。(4)陆军第十军三次长沙会战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置:原在二里半,现位于湖南师范大学武装部北侧。
    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墓碑高约1米,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基建被毁于地下。据资料记载,碑文字为“陆军第十军三次长沙会战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泰山军都昌师”“军长周庆祥题”“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孟春月立”。 
(4)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
位置:位于岳麓山麓山景区,与半山亭隔道相望。
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石框门额刻有“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在抗战时期,曾作过第九战区炮兵指挥所,长沙警察在此承担了肃奸、消防、巡逻、救护伤员等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天心阁与文夕大火
1938年,武汉失守后,日军犯湘,长沙面临巨大威胁。蒋介石决定对长沙采取“焦土抗战”政策,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制定了“焚城计划”。由于天心阁地处古城长沙地势最高处,视野开阔,便于全城瞭望,被定为放火的信号点之一,点火信号为长沙市空袭警报器发出一分钟短促音响,以及天心阁上方燃起火炬。
    误判信号引发大火:1938年11月12日深夜,长沙南门外一伤兵医院不慎失火,其位置和高度与天心阁相近,放火队员误以为是天心阁发出的放火信号,便纷纷点火,导致长沙顿时陷入火海,大火延烧五日之久,长沙80%以上的基础设施被毁,成为一片废墟。     天心阁在文夕大火中被完全烧毁,只剩下一段200米长的城墙,它是文夕大火的重要见证,承载着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大火后,在各方努力下,长沙开始了艰难的灾后重建工作,1983年天心阁得以重修,如今成为长沙的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和城市标志。
(三)长沙影珠山抗战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位于长沙县福临镇影珠山村,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影珠山的战斗而建,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历史背景:影珠山是长沙与汨罗的界山,地势险峻崎岖,宛如横亘在长沙北部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队阻击、围堵日军的战场,发生大小激战几十次,尤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最为壮烈。
(1)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42年1月,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腰子坡战斗中,中国军队以480余名战士牺牲的代价,全歼日本精锐山崎大队。战斗结束后,牺牲的抗日将士被安葬在影珠山顶,并修建了纪念碑,上书“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
(2)58军指挥部旧址及新10师指挥部旧址:58军指挥所遗址位于一个道观里面,这些旧址见证了当年中国军队的指挥和作战部署。(3)腰子坡战壕掩体工事群:一条长7000米的战壕完整地遗留在这里,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战壕布满山坡,是当年中国军队阻击日军的重要工事。
(4)抗战石刻:山下路边有国民党第20军军长杨汉域刻下的摩崖石刻,为一块长2米、宽2.2米、高1.54米的花岗岩,刻文为“大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聚歼倭寇于此”。
(四)衡阳抗战纪念馆
    衡阳抗战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先锋路105号,纪念馆分为“战略之城、大义之城、悲壮之城、英雄之城”4个展厅,通过历史照片、实物、油画、漫画、投影和模型等多种表现手段,生动再现了衡阳人民和在衡军队从1937年至1945年抗击日寇的英勇历史。
    历史背景:1944年,衡阳成为日军“一号作战计划”中打通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攻击目标,6月下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国民革命军第10军和衡阳人民同仇敌忾,与10倍于己的敌人血战长达48天,此役被誉为“论功侔于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五)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旧址)
    衡阳陆家新屋位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桥管理处,这里是衡阳保卫战纪念馆的所在处。房屋由清代衡阳籍记名提督、振威将军陆成祖于光绪元年(1875年)起建,光绪七年(1881年)建成。建筑依山伴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进四厢,是典型的湘南民居风格古建筑群,同时融合了徽派建筑特色,如四座马头墙一字排开,飞檐翘角,线条流畅。 
   见证抗战历史:1944年衡阳保卫战期间,日军第11军68师团所属的黑濑联队一骑兵分队占领陆家新屋,将其作为临时指挥所。国民革命军62军侦察排在侦察时发现敌迹,双方展开激战,屋内日军烧物发信号求救,日军飞机飞临扫射,致使屋墙内外留下大量弹孔。2007年,在陆家新屋古建筑的西厢房建成衡阳保卫战纪念馆,景区正式定名为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成为人们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六)芷江抗战胜利受降地旧址 
    简称“受降纪念馆”,是一座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七里桥的抗日博物馆,也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历史背景: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国民政府确定芷江为中国战区总受降地,8月21日至23日,日本投降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举行,侵华日军在此交出兵力部署图,接受载有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史称“芷江受降”。
(1)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坊通高8.5米、宽10.46米、厚1.15米,青砖水泥衣,上端形如“山”字,四柱三拱,嵌沅州紫袍玉带石,镌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题词。 
(2)受降会场:建于1938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是40年代典型兵营式建筑。室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按历史原貌陈设。 (3)受降纪念馆:坐落在受降旧址景区内东侧,建于1995年,原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2014年下半年进行提质改造,2015年4月18日提质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
(七)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飞虎路8-9号,东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北临芷江机场,与“芷江受降”纪念旧址连成一体。该馆占地10532平方米,布展面积5000余平方米,于2015年8月21日正式开放。
   展览内容:《中流砥柱 血肉长城》湖南抗日战争历史陈列主题展览是其主要展览,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中流砥柱”“抗战重要后方”“六次浴血会战”“湖湘抗日英烈”“历史告诉未来”6个部分组成,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900余张、文物文献500余件、场景10个、多媒体20处、油画和国画19幅、雕塑10组,采用多种先进展示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湖南人民浴血抗战的光辉历史。
(八)飞虎队纪念馆
    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陈纳德及其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坐落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飞虎路8-9号,在芷江机场东边,距县城2公里。
    由飞虎队纪念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占地总面积51.19亩,2005年5月建成。
(1)飞虎队纪念馆:占地1500平方米,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设四个展览大厅,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了场景复原,陈列有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飞虎队战机、飞虎队员所使用过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真实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 
(2) 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为“丁”字形结构的三层小砖楼,建于1938年10月,是二战时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空军指挥官在这里指挥了上千次战斗。 

(3) 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建于1944年4月,砖木结构,水泥地面,胶泥敷墙如峰窝,造型坚实美观,房屋西南端进口处右下侧,嵌有一块青石奠基石,镌刻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中英文字铭文,为国家一级文物。

(九) 湘西会战纪念园
    纪念园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肇山村,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最后一次大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而建。
    历史背景:1945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旨在夺取芷江机场、打通大西南通道的“湘西会战”,中旬日军1.5万余人兵分三路窜犯龙潭。中国军队以雪峰山为屏障展开阻击,历经28个昼夜激战完胜日军,直接鼎定了芷江受降。 
(1)浩气门:一座拱形石门,上书“浩气长存”,由蒋介石题写,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2)警钟壁:寓意警钟长鸣,提醒人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3)纪念塔:炮弹形花岗石纪念塔,上有蒋中正、何应钦、冷欣、王耀武等国民党党政军要员的题词,象征着抗战胜利与保卫和平。 (4)碑墙:嵌有国民党原地方党政要员的题词,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见证。
(5)千秋亭:六角型的亭内竖有主碑,碑体正面镌刻着此次战役中阵亡将士的英名,其后为著名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撰写的墓志铭。 (6)英烈墓:花岗石砌成的圆形墓冢,安葬有原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第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在湘西会战龙潭战役中抗日阵亡的1000余名将士。 
(7)倭寇冢遗址:这里埋葬着在龙潭战役中被歼灭的日本鬼子,与英烈墓形成鲜明对比,见证了日军的侵略罪行和中国军队的胜利。

以上就是湖南晨曦红色教育给大家分享的[湖南红色教育培训旅游、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来人来电咨询详情。


File not found: '../../wapweb/templates/public/fo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