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湖南红色教育基地 |
第三十二个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专题介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
发布时间:2025-08-16 浏览量: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分享到: |
今天,由湖南晨曦红色教育给大家介绍第三十二个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烽火岁月里的红色传奇。 在长沙市芙蓉区蔡锷中路徐祠巷 15 号,坐落着一座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建筑 ——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座古朴的院落,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联系抗日力量的重要枢纽,见证了烽火岁月里的红色传奇。 旧址原为 “徐祠”,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占地面积约 800 平方米,由三进四合院组成。青砖黛瓦的墙体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时光的沧桑;雕花的木窗棂与古朴的天井,保留着南方传统建筑的典雅韵味。临街的大门低调朴素,门楣上悬挂的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 匾额,无声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使命。 1937 年 12 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长沙正式成立,最初设于寿星街,1938 年迁至此地。通讯处名义上是八路军在湖南的公开办事机构,实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抗日救亡运动的秘密指挥中心。当时,中共中央派徐特立担任驻湘代表,王凌波任通讯处主任,两位革命前辈在此并肩作战,为推动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 在这座院落里,徐特立、王凌波等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积极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团结各界爱国人士,组织抗日救亡团体;输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为革命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通讯处还承担着传递党的文件、接送过往干部、募集转运抗日物资等重要任务,成为连接延安与湖南抗日根据地的 “红色桥梁”。 旧址内的陈列生动还原了当年的场景:办公室里,煤油灯旁堆放着厚厚的文件,墙上挂着的湖南地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红色记号;接待室里,几张木椅围绕着八仙桌,仿佛还能看到徐特立与爱国人士畅谈抗日的身影;宿舍内,简朴的床铺上叠着整齐的被褥,展现出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作风。展柜中,泛黄的电文手稿、锈迹斑斑的通讯工具、磨损的公文包,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 1938 年 11 月,长沙 “文夕大火” 后,通讯处被迫迁往邵阳。虽然在长沙的存在时间不足一年,但它在湖南播撒的抗日火种影响深远。这里点燃的抗日热情,化作了三湘大地军民奋勇抗敌的强大动力。 如今,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无数参观者走进这座院落,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这座红色旧址,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永远铭记着那段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为灯、以使命为炬,为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
—————— 相 关 文 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