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湖南红色教育基地 | 
| 韶山农民夜校[毛氏宗祠]-湖南韶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星火燎原的红色摇篮 | 
|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量: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分享到: | 
| 在湖南韶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方面,比如:伟人故居、伟人铜像广场、滴水洞等一直以来都是爱好韶山红色文化的朋友关注的焦点所在。然而,在韶山众多红色教育基地上,还有一处承载着独特历史记忆的场所——毛氏宗祠内的农民夜校。它不仅是韶山红色培训中追溯群众路线起源的重要实景课堂,更是理解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唤醒工农千百万”的生动缩影。所以,小编认为,还是值得广大韶山红色文化爱好者去看看的。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祠堂,曾是毛泽东接受维新启蒙的学堂,后来成为唤醒民众的红色课堂。夜幕降临,祠堂内灯火通明,农民们带着《三字经》旧书而来,却在这里听到了颠覆传统的真理。杨开慧用粉笔写下“手”字,反问:“劳动人民为何衣不蔽体?不劳而获者为何锦衣玉食?” 当这些话语如惊雷般炸响,阶级压迫的真相第一次在农民心中清晰浮现。  夜校的课程设计充满革命智慧。李耿侯以“脚”字为引,揭露地主骑在人民头上的剥削本质;庞叔侃用莲花板唱词,将三民主义转化为“耕者有其田”的呐喊。教师们巧妙地将识字与革命宣传结合,从“洋油”“洋布”等词汇中引申出民族独立诉求。这种创新教育方式,使祠堂从封建宗族的象征蜕变为思想解放的熔炉,半年间培养出大批革命骨干,为韶山特别支部的成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这座祠堂目前作为韶山红色培训的核心地标,依然回荡着历史的回响。当研学团队驻足斑驳的讲台,触摸当年书写的粉笔字迹,触摸的不仅是革命先辈的温度,更是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传承。在这片映山红漫山的土地上,农民夜校的故事永远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教育,是点燃人心的火把。  如今,当我们走进毛氏宗祠,仿佛依然能听到当年夜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与热烈讨论声。这穿越时空的回响,让我们深刻感悟到早期共产党人深厚的为民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这盏曾经照亮韶山冲的夜校灯火,其光芒穿越百年,依然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道路!小编觉得,对于每一位来韶山的朋友来讲,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值得广大韶山红色文化爱好者来参观体会。 | 
| 上一篇:探访湖南红色教育基地: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重温贺龙元帅 下一篇:这是第一篇 | 
| —————— 相 关 文 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