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湖南红色教育基地 |
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25:肖劲光故居 |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量: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分享到: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第二十五个湖南红色教育基地就是:肖劲光故居!肖劲光故居作为他成长的摇篮,如今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赵洲港天马山东边的坡地上,有一处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清末土木民居 —— 肖劲光故居。1903 年 1 月 4 日,这位新中国 “开国大将” 之一、人民海军的主要缔造者,在此呱呱坠地,并在这里度过了纯真的童年和热血的青少年时光。 ![]() 故居占地面积 7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350 平方米,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单层土木结构,呈长方形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包含正堂屋、退堂屋、两侧厢房以及杂屋,总计 14 间房舍。朱漆格扇雕花大门庄严肃穆,青瓦双坡屋顶古朴典雅,门额上方精心堆绘的图案装饰,为这座建筑增添了几分艺术韵味。踏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脉络,感受到肖劲光曾经生活的点滴温度。 大门框上额的 “乾” 字,两侧书写的 “元亨”“利贞”,以及南、北厢房门口分别额题的 “福”“禄” 二字,蕴含着传统的文化寓意。前有开阔的坪地,后有摇曳的竹林,东临湘江堤岸,西靠天马山嘴,自然环境清幽宜人,为肖劲光的成长提供了一方宁静且充满灵气的天地。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故居的命运几经流转,曾先后卖给傅姓、刘姓人家,土改时分给了胡金陵等人。直至 1989 年,它被公布为原郊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更是成为岳麓区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尽缅怀与敬仰。2011 年,随着天马山景区的提质改造,故居迎来修缮,内部精心复原了肖劲光一家往昔的生活场景,同时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全面展示了肖劲光波澜壮阔的生平和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以及他为中国人民海军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肖劲光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顽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在学堂中刻苦钻研,赢得了 “书憨子” 的诨号。1917 年,14 岁的肖劲光考入长沙长郡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同班的任弼时,两人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9 年,“五四” 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年轻的肖劲光积极投身其中,热血沸腾地参与各项爱国活动,心中的救国救民之志愈发坚定。 1920 年夏,肖劲光加入 “俄罗斯研究会”,随后前往上海学习俄语,接受先进的革命教育。同年冬天,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踏上革命道路。1921 年春天,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一同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异国他乡,肖劲光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接受了军事训练。1922 年,他光荣地转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回国后,肖劲光积极投入到国内的革命斗争中。在北伐战争时期,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 2 军第 6 师党代表,率部英勇奋战,参与了南昌、南京、鄂西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怖,肖劲光再次奉派前往苏联,进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政治理论知识,为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更为深厚的知识储备。 土地革命时期,肖劲光辗转多地,在不同岗位上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他先后担任闽粤赣特区军委参谋长、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彭(湃)杨(殷)军政学校第 3 分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 12 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务。1931 年 12 月,他出任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的红 5 军团政治委员,面对部队思想混乱的复杂局面,他深入基层,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成功将这支旧军队改造成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红军劲旅,使其在后续的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1933 年,肖劲光又担任红 11 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红 7 军团政治委员等职,积极参与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 “围剿” 作战。然而,因对 “左” 倾冒险主义提出不同意见,他遭受诬陷,被撤职审查,甚至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判刑 5 年。但在困境中,肖劲光始终坚定信念,相信党终会还他清白。在毛泽东、王稼祥等人的保护下,他最终获释,并在遵义会议后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和军籍,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长征途中,他担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为保存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 29 军军长、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等职务,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尽心尽力。 抗日战争时期,肖劲光肩负起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重任。他先后担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等要职。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精心组建留守兵团,成功率领部队出色完成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迅速稳定了边区秩序。面对日寇的数十次进攻,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巧妙运用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指挥部队依托黄河天险和野战工事,同时大胆采取迂回战术,在友邻部队的密切配合下,一次次挫败日寇对黄河防线的进攻,如同坚固的堡垒,牢牢守护住千里河防,确保了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在处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复杂问题时,他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技巧,多次与国民党高级将领周旋,积极争取中间势力,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 “晋西事变” 后,他与阎锡山进行谈判,凭借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促使双方达成和平协定,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冲突,为抗日大局赢得了宝贵的稳定局面。此外,为了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他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领导部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部队实现了自给自足,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其中 359 旅更是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单位。他还高度重视军事理论研究,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在留守兵团倡导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他撰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部分基本观点更是被毛泽东采纳,为丰富我军的军事理论体系贡献了智慧。 解放战争时期,肖劲光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 1 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 12 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在东北战场,他参与指挥了一系列关键战役,为扭转战局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 年 12 月至 1947 年 3 月,他指挥南满部队实施四保临江作战,在北满部队 “三下江南” 的有力配合下,历经三个半月的艰苦奋战,成功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大规模进攻,彻底打破了敌人 “南攻北守,先南后北” 的战略企图,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转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1948 年 5 月,他兼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前线围城指挥部(后为第一兵团)司令员,与萧华一起率部围困长春。面对长春城内 10 万守敌,他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经过长期围困,最终促使国民党第 60 军起义,其余守军全部投降,开创了人民解放军通过 “久困长围” 战法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为后续解放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后,他率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参与解放沈阳、围困北平、跨越华北、强渡长江、占领武汉、进军长沙等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1949 年 8 月,他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湖南军政委员会代主任,积极投身于湖南的解放和建设工作,为家乡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肖劲光迎来了人生中又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49 年 12 月,他受命担任海军司令员兼第一海军学校校长,从此开启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征程。面对新中国海军建设一穷二白的局面,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海军建设方针和原则。他强调海军要 “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并提出海军建设要打好组织桩子、思想桩子、技术桩子。在他的主持下,短短时间内,海军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相继建立,与 1949 年 4 月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共同构建起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格局,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深知人才对于海军建设的重要性,始终秉持 “建军先建校” 的理念,在几年内迅速创办了 10 所正规海军院校和 6 所预备军校,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海军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他高度重视海军装备建设和兵种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先后组建了第一支快艇部队、第一个航空兵师、第一个潜水艇支队、第一个驱逐舰大队、第一个驱潜舰大队等,逐步完善了海军的兵种体系,使人民海军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1954 年,肖劲光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继续为国防事业出谋划策。1955 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此后,他不断探索海军发展的新路径,根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总方针,提出 “海军以发展空、潜、快为主” 的建军方针、“开展海上破袭游击战” 的作战理论以及确立以海洋为家的训练思想,引领人民海军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20 世纪 60 年代,面对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海军建设陷入严重困境的艰难局面,肖劲光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确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组织领导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自行解决武器装备问题,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1965 年,他顶着巨大压力,领导编制了海军装备科研第三个五年计划,大力推动新型舰艇的研制和生产,为提升海军装备水平不懈努力。“文化大革命” 期间,肖劲光遭受错误批判,一度被剥夺海军领导权,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从未动摇。1971 年,他重新主持海军工作,继续为海军建设奔波操劳。 ![]() 1973 年,他不顾个人安危,顶着 “上贼船” 的罪名,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建议,海军建设应在加强近海防御能力的同时,适时地、积极地发展中远海作战力量,为海军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1979 年 5 月,中共中央对肖劲光所谓 “上贼船” 问题予以彻底平反。1980 年 1 月,他卸任海军司令员一职,但仍心系海军发展,继续为国防事业发挥余热。1982 年、1985 年,他两次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1989 年 3 月 29 日,肖劲光在北京病逝,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肖劲光故居作为他成长的摇篮,如今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人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感受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肖劲光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
上一篇: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24:何叔衡故居[湖南红色旅游经典
下一篇:这是第一篇 |
—————— 相 关 文 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