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湖南红色教育基地 |
第三十四个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许光达故居介绍! |
发布时间:2025-08-20 浏览量: 来源:晨曦红色教育 分享到: |
今天湖南晨曦红色教育给大家介绍的第三十四个湖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许光达故居!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在这里承载了许光达将军的成长记忆,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在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一片葱郁的绿树簇拥着一座古朴的建筑 —— 许光达故居。这座始建于 1901 年的房舍,承载着一位开国大将的成长记忆,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场所。 故居占地约 1.62 亩,为两进的土木结构建筑,共有 20 间房。坐北朝南的布局,顺应着传统风水理念,也为屋内带来充足的采光。青瓦铺就的屋顶,历经岁月冲刷,仍保留着古朴韵味;土砖墙虽质朴无华,却坚实可靠,默默守护着这里的故事。踏入故居,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大门处,牌匾上 “许光达故居” 五个草书大字,由季羡林先生题写,笔锋刚劲有力。 故居的第一进,设有大厅。厅内悬挂着 9 幅许光达的生活照片,从青涩少年到坚毅将领,他的人生轨迹在观者眼前徐徐展开。旁边的卧室里,摆放着床、衣柜等实物,简单的陈设,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让人联想到许光达在此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光。1908 年 11 月 19 日,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在这里,他度过了最初的岁月,接受启蒙教育,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在心底悄然萌芽。 ![]() 第二进的农具房里,纺车、蓑衣、拌桶等物件整齐摆放。这些农具不仅是旧时农家生活的写照,更见证了许光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这份源自童年的质朴情感,成为他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走出故居,一座高大的 “让衔碑” 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碑高 2.5 米,宽约 5 米,重达 30 吨,呈旗帜形状,由花岗岩麻石打造而成。碑的右上方,嵌着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他戴着眼镜,身着军装,目光坚定而温和,嘴角微微上扬,似在诉说着对革命事业的执着。碑的中间,刻着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这份谦逊与高风亮节,至今仍令人动容。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内心不安,他认为自己对革命的贡献与所获荣誉不匹配,于是郑重地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递交降衔申请。毛泽东主席感慨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终,中央军委根据许光达的卓越贡献,仍授予他大将军衔,但他的让衔之举,成为党史军史上的佳话,也让 “让衔碑” 成为许光达故居的标志性景观。 许光达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革命传奇。1925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 9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踏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1926 年,许光达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接受系统军事教育。此后,他历经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一次次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革命意志。在中央苏区,他率部参加多次反 “围剿” 战斗,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晋绥地区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指挥了沙家店、宜川等重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成为我国装甲兵部队的主要创建人。他提出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 的重要理念,重视军事学术研究,主持编写和审定装甲兵战斗条令、教程等,为装甲兵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使装甲兵迅速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如今,许光达故居及旁边的陈列室已成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室以许光达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分为 “人民谋解放戎马一生”“建设装甲兵呕心沥血”“共产党人的明镜” 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的照片、文物、文献资料,系统展示了他光辉的一生。每年,无数游客、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在故居的一砖一瓦、陈列室的件件展品中,追寻许光达的足迹,感悟他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这座故居,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
—————— 相 关 文 章 —————— |